教典掠包
句型:「……都無/都袂……,哪有通……?」
(華語:「連……都不……,哪能夠/哪有得……?」
俗語例句:「生食都無夠矣,哪有通曝乾?」
(Tshenn-tsia̍h to bô kàu--ah, ná ū thang pha̍k-kuann?)
練習:「飼家己都袂飽矣,哪有通飼某囝?」
請注意,即个所在虛詞是用「都 to」變調變中平調,毋是用「就 tō/tio̍h」變調變低調。
古早台語用較濟「都[to]」,佮「攏」用法無啥仝,現代台灣儂漸漸全部攏講「攏」。若是後半句用「閣有通……」這比「哪有通」个氣口閣較好,其實我也是按呢講,但是看著教育部台語辭典即句俗語寫做「哪會通……」,就照伊个,即陣想起來,感覺後悔。另外,教典有真濟例句句法有問題。
教典【柴頭】有四个義項,第四个 伊寫:
『4.指祖先的牌位。例:拜柴頭 pài tshâ-thâu(祭拜祖先)。』
我相信用「柴頭」來指稱「祖先牌位」是無禮貌个講法。查台日大辭典,伊就有特別註明即種用法是「卑」語,也就是粗魯講法个意思。
咱个囡仔(包括袂少台語老師)對台語已經無啥語感,老師若戇戇仔照教典按呢教:「祭拜祖先嘛會使得講『拜柴頭』」,學生轉去若對長輩講「咱清明咁愛拜柴頭?」,咁袂予大儂修理?
學習語言,掌握「詞色」(也就是語詞个風格、色彩)非常重要,有个詞是正式用語、有个是文言書面語、有个是一般个生活用語、有个是滾笑話、有个是粗魯話/孽siâu話……,一本好辭典,應該清楚註明,才袂害儂用了毋著場合。
我生長个環境較單純,細漢學著台語「放捒 pàng-sat」即个詞(也唸做 pàng-sak),是佇電視台語劇。我个語感,「放捒」个主詞攏是查埔,受詞是查某。這是佇男女無平等个社會結構之下,查某著愛倚靠查埔,所出現个用法。
但是阮朋友講「也有查某儂放翁放囝--个」,這就用單字動詞「放」。當然也有查埔儂「放某放囝」。
社會一直咧變化,女性漸漸較有勢(雖然猶原是弱勢),新个台語流行歌也出現查某放捒查埔个歌詞,像台灣藝術台「阿寶歌聲」節目逐工咧放送个片頭曲「寂寞个黃昏」,雖然是內容是一个查埔咧哭失戀,但是就有唱講:
「心愛--个辜負我、放捒阮,汝是嬈花[hiâu-hue]个儂,親像船過水無痕」。
「嬈花 hiâu-hue」就是「淫蕩」个意思。不過,我看伊歌詞寫做「僥花」,若是按呢,著愛唸做 hiau-hue(泉腔 hiau-hue 佮 hiâu-hue 分會出來),不過我看應該是無 hiau-hue 即个詞。
台語單字「僥 hiau」是無照約束、反背、辜負个意思,用著「僥」个兩字詞有「僥心 hiau-sim」、「反僥 huán-hiau」、「僥反 hiau-uán」、「僥債 hiau-tsè」、「僥吞 hiau-thun」、「僥倖 hiau-hīng」、「僥負 hiau-hū」、「僥險 hiau-hiám」、「僥雄 hiau-hiông」等等,攏是真精彩,實用个詞。可惜咱會曉--得个 賰無兩、三个囉。
「僥雄」台日典解說做「薄情、無情」,例句:「朋友交陪毋通僥雄」、「迄个查某真僥雄」。
教典 hiau-hiông 寫做「梟雄」,伊延續董忠司教授主編《臺灣閩南語辭典》个解說:「強悍兇狠狡詐的領袖人物」。問題是董教授迄本辭典另外有收「僥雄 hiau-hiông」,解說是「兇狠無情的」,這正是咱口語講 hiau-hiông 定定咧用个意思。
教典干焦收古文言詞「梟雄」,無收著咱台語口語詞「僥雄」,無妥當。設使伊無欲採用「僥雄」个寫法,干焦欲寫做「梟雄」,按呢解說嘛著修正一下,著愛分做兩个義項,一个是日常用法,一个是文言解說。咱生活中所講个 hiau-hiông 佮「領袖人物」哪有 tī-tāi,而且嘛毋是做名詞用!
教典附錄俗語:
老的老步定,少年的較懂嚇。
Lāu--ê lāu-pōo-tiānn, siàu-liân--ê khah táng-hiannh.
解說:老人家較持重,少年人比較莽撞。
但是咱看台日典,伊有分收 táng-hiannh 佮 táng-hiánn 兩詞條,音雖然接近,但是意思完全無仝,táng-hiannh 是著生驚,táng-hiánn 才是莽撞、輕率、心浮氣躁、容易失察覺迄種意思。
我拄才聽著老歌仔戲演員即句俗語就是講 táng-hiánn,毋是教典个版本。
即句俗語尾仔个講法,蕭藤村老師个冊《臺灣話俗諺語典》有收足濟版本,差佇尾幾字有足濟變化:
táng-hiánn
tánn-hiannh (前字是膽)
tah-hiannh
íng-iánn
kánn piànn-miā
雖然伊無收教典講法,但是論真咱欲講「少年--ê 較táng-hiannh」毋是袂使,總--是若欲按呢唸,袂使解說做〔少年人比較莽撞〕,著解說做〔少年人比較容易驚慌失措〕。
查教典「懂嚇 táng-hiannh」即條兩字詞,一个音就負擔兩種解說:
1.受驚害怕。
2.冒失、莽撞。
濫做伙無好,著像台日典按呢分別音義較妥當。
演出影片連結佇第一條留言。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(教台典)有收兩个詞「牽尪姨 khan-ang-î」、「牽亡 khan-bông」,照伊解說,兩个等一是同義詞:
牽尪姨:[動]降靈術。靈媒讓亡魂附在自己身上,而能跟生者溝通的一種法術。
牽亡:[動]由靈媒牽引死者的亡魂來與生者見面或者對話。
扑算一般百姓是按呢咧混用即兩个詞,不而過,按照從事牽亡歌陣个專業人士林宗範先生所講,「牽亡」是指怹咧做个儀式佮表演,是佇喪事个時,牽新亡行過地府路關去到十殿,毋是「牽尪姨」是將亡魂牽轉來陽世佮親儂講話啦。
牽尪姨也叫做「觀尪姨 kuan-ang-î」,教台典即个動詞 kuan 是用「關」字,伊收个詞有「關童 kuan-tâng」、「關落陰 kuan-lo̍h-im」。
我一直無清楚到底寫「觀」較好,抑是寫「關」(唸文言音 kuan,毋是白話音 kuainn / kuinn),教台典其實是延續臺日大辭典个寫法。
看著有先進分享一句俗語,漢字「鈍刀使利手」,伊標音是 Tūn-to sái lāi-tshiú.
但是臺日大辭典「鈍刀」是唸 tun-to,例句「鈍刀出利手 Tun-to tshut lāi-tshiú」。
陳修先生《台灣話大詞典》也是 tun-to,毋是 tūn-to,而且陳修典p.1952有明白解說:「器不利曰鈍 tun,智不敏曰鈍 tūn」,伊講个「智不敏」包括無敏捷,像「跤手慢鈍[bān-tūn]、跤鈍手鈍 kha-tūn-tshiú-tūn」,陳修先覺个解說、分別,佮我个理解仝款。
陳憲國、邱文錫兩先生《新編華台語對照典》p.882 也是唸 tun-to:「鈍刀使利手 Tun-to sái lāi-tshiú」。
但是董忠司教授《臺灣閩南語辭典》p.1399,以上「鈍」字兩義兩音就合一音矣,攏唸做「tūn」。陳修典「刀鈍皮韌 to tun1 phuê lūn」,董辭典所收類似个俗語唸法是「刀鈍毋是肉韌 to tūn7 m̄ sī bah jūn」。
教台典也是延續董辭典無分个唸法,伊有收「鈍刀」即个詞,就唸做 tūn-to。
我認為唸 tūn-to 是受華語「鈍」字一律唸 ㄉㄨㄣˋ 个影響,致使分袂清楚「鈍」佇台語本底有勾破音。
補充:這可能有腔口差,也有前輩講伊細漢就聽儂講是 tūn-to,但是到底 tun-to / tūn-to 个講法按怎分佈,目前並無清楚。
台語「秋凊 tshiu-tshìn」,也有儂講 tshio-tshìn,有幾種意思:
1. [形] 涼爽。例:樹仔跤有蔭[ńg] 較秋凊。
2. [動] 納涼。例:日頭真炎,咱來去樹仔跤秋凊。
3. [形] 變較涼冷,予儂感覺略仔寒[kuânn]。例:今仔日較秋凊矣,著加疊[ke tha̍h]--一領。
4. [形] 身體安適(時常用佇否定句)。例:毋知按怎,儂無啥秋凊。
教典干焦寫第一義。
台語「始」字,無論是漳泉廈台个韻冊字典攏只有 sí 一音,對應中古音反切 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詩止切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首止切,也證實即字無分文白,台語攏干焦唸 sí,無唸 sú。「停止」个「止 tsí」字無 u 韻母个讀法,「始」字也無 u 韻母个唸法。
所以「開始」就唸做 khai-sí,並無唸做 khai-sú。「開」字有「文 khai、白 khui」兩音,「始」字只有一音 sí。
若是按呢,是按怎一大堆儂「原始」即个詞个台語,怹攏講做
guân-sú,毋講 guân-sí?
這是錯誤類推个結果,因為常用字「死」字有文音 sú,白音 sí 个對應關係;「四」字也有文音 sù、白音 sì 个對應關係,怹不知不覺,煞掠叫「始」字也有 sú、sí 个文白對應關係。
另外也有儂主張「始」字唸 sí、sú 兩音是腔口差,就親像「台語」有儂講 Tâi-gí,有儂講 Tâi-gú 按呢。這嘛毋著。「始」若有即種腔口差,反切下字「止」字嘛應該有 tsí、tsú个腔口差,事實無,無論啥乜腔,「止」字只有唸 tsí。
「始」台語自底只有一音,無分文白、無分漳泉、無分勾破。
無論是「開始 khai-sí」、「原始 guân-sí」抑是「元始天尊 Guân-sí thian-tsun」个「始」攏只有 sí 一音。
可惜,毋但《新編華台語對照典》認為「元始天尊」个「始」有sú、sí 兩種讀法,連教育部台語辭典「始」个單字音,伊嘛分做白話音 sí、文言音 sú 兩音,但是教典所收三个有「始」字个詞,伊攏唸 sí,無唸 sú:
開始 khai-sí
原始 guân-sí
創始 tshòng-sí
若照教典「始」單字正實有「文唸 sú、白唸 sí」个分別,請問以上即三个詞攏是白話詞--hioh?是按怎書面語「創始」毋唸 tshòng-sú,愛唸 tshòng-sí 咧,唸 tshòng-sí 毋是真歹聽?袂輸是「創死」咧?
「開始 khai-sí」毋是「該死 kai-sí」,只有一音个「始」字佮「死」白話音仝音無錯,但是咱毋通因為共音就想歪去,咱愛有平正心。
會記得我少年个時,一擺阮老爸𤆬我去揣醫生,掛號个時伊講我姓潘[Phuann],名「科元 Kho-guân」,「科學」个「科 kho」,「元始 guân-sí」个「元 guân」。伊並無亂想對「死 sí」个意思去,來刁工將「元始 guân-sí」唸做袂輸較好聽个 guân-sú。
我知影當今多數台灣儂,若欲叫伊唸「原始、元始」个台語,後字伊一定是唸 sú 較濟。一个錯音 濟儂講,就變俗音,俗音通行久,也變教典正音。
事實「始」字本來並無 sú 个唸法,唸 sú 是現代俗音。現代俗音我也毋敢否定伊,才袂予左派進步人士批判講我是佮社會脫節个正音魔人。總--是我想欲佇遮將伊演變个因端起理[in-tuann khí-lí]交帶予清楚,來記念先父當年佇日常生活中,隨機教育,將「元始」个正音傳教[thuân-kà]予我。
補充:「之」字台語也是只有一音 tsi,但是野台歌仔戲特別愛唸做 tsu。一方面也是錯誤類推,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感覺 tsi 會聯想對女性器官去,歹聽,所以刁工改唸 tsu,這也是心肝無平正所致。設使 tsi 歹聽,請問水果名「荔-tsi」是毋是愛改唸做「荔-tsu」才好?
台語講【無才 bô-tsâi】,毋是「無才調、無才能」。「無才調」是無能力、無本事,但是「無才」是舉止輕浮、無穩重、〔吊兒郎當〕。
詞目「無才」目前教典無收,只列佇「才」字做例詞,但是伊煞將「無才」解說做〔沒本事〕,按呢毋著。
教典附錄俗諺:「搖人無才,搖豬無刣。」伊解說做〔搖擺不穩重的人,多無才氣;搖動不穩的豬,多為病豬,不可殺來食用。比喻人要穩重堅定。〕看起來也是將「無才」理解做「無才氣」,按呢猶原毋著。這是看著台語漢字,望文生義个結果。
教典个編寫者大概是將台語「無才 bô-tsâi」聯想對文言文「女子無才[bû tsâi]便是德」个 bû tsâi 去做解說。
無論查埔查某,若予儂講 bô-tsâi,就毋是好對象,哪有可能「便是德」咧?
我做囡仔个時,有時佇咧佯痟六顛[tìnn-siáu-la̍k-tian],就會予阮阿母罵講「無才-hinn-hinn」,這是「無才」个加強型。
台語動詞【請 tshiánn】教育部台語辭典收三義:
1. 邀約。例:請你來𨑨迌。
2. 懇求、拜託。例:請你讓予我過一下。
3. 一種表示客套的習慣性用法。例:請你多多指教。
咦,按呢「即頓我請」、「下暗來予我請」个「請」咧?
無在內!
「假使 ká-sú」即个詞,本底是較文言个講法,但是現代台語儂足愛講,尤其是八點檔台語齣个演員逐家不時講,而且攏走音變做 khá-sú,即種講法相信就是現時社會上多數儂所講个。
走音就走音去矣,只要是台語本身自然演化出來个音變,原則上我袂排斥,若是予北京話帶衰个呼音我就較不滿,因為前--者顯明台語繼續咧生湠个活力,後--者顛倒是台語踏入死亡界線个歹吉兆。
一部規範性兼客觀性記錄語言个辭典(像教育部台語辭典)「假使」即个詞,上好兩音攏收,標記做:
【假使】ká-sú 俗唸作khá-sú
總--是,目前教典只收 ká-sú 一音,無反映出語音事實。
毋知這有算 #教典掠包 無?
「假使汝欲去,我就載汝laih(來去)」即種講法傷激體[kik-thé],咱平常時仔只要講「汝若欲去,我就載汝laih」就好矣啦!
若是「假使咱繼續講台灣是一个國家,伊个名叫做中華民國,按呢台灣早慢就愛佮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,因為『一个中國』已經是全世界个共識」,即種話講「假使」就有得體,不而過,講「咱若…」、「若是咱…」、「若準咱…」仝款會用得。(補充:閣有「設使 siat-sú」是台語文語。)
台語 liōng-sīng,漢字寫做「冗剩」,像「烏白買!汝錢真冗剩喔?」、「物資欠缺,無thang予咱冗剩用」。
liōng-sīng 即个詞後字韻母受著前字韻母同化,真濟儂唸做 liōng-siōng,這咱也尊重。問題是教育部台語辭典干焦收 liōng-siōng 一音,無收 liōng-sīng 个舊音,咁講全台灣已經攏無儂講 liōng-sīng 矣?
補充:教會公報个白話字文獻,查有八篇寫著 liōng-sēng(就是台羅 liōng-sīng),但是一篇 liōng-siōng 都無。
「索」字台語實際使用,有白話音 soh,佮文言音 sik 兩音。唸 soh,就是指具體个索仔(華語講〔繩子〕),抑是對索仔个概念引申出來个抽象名詞,像「線索 suànn-soh」。
但是「索」若做動詞,表示「求討」抑是「搜揣 tshiau-tshuē」个意思,照過去个詞例,攏是唸文言音 sik,像臺日大辭典有收幾若个「索 sik」个詞:
1.「求討」義:【詐索 tsà-sik】、【藉索 tsià-sik】、【勒索 lik-sik】(文語唸 li̍k8-sik)、【酷索 khok-sik】(文語)。
2. 「搜揣」義:【索引 sik-ín】、【搜索 soo-sik】。(即兩个詞台日典攏標明「國」字,也就是來自日語漢字詞。)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(教典)也有收【檢索 kiám-sik】佮【索引 sik-ín】。
既然按呢,是按怎教典【探索】煞標音做 thàm-soh 咧?這是明顯个錯誤,應該唸 thàm-sik 才合理。「探索」詞內个「探」佮「索」攏是動詞,這是類義並列複合動詞,毋是動賓複合詞。
補充:
水滸傳第24回:『次日清早,王婆收拾房裡乾淨了,買了些線索,安排了些茶水,在家裡等候。』迄个「線索」是具體个針線迄類个物件,但是現代台語無用做具體意思,古早台語可能有,臺日大辭典「線索」个第一義項是「線佮索仔」。
現代台語「線索」已經佮台灣華語「線索」用法完全仝款矣。但是台日典「線索」除了具體義,閣有兩種解說真心適,而且攏佮現代用法無仝:
② 賄賂[hué-lōo]:例詞【下線索 hē suànn-soh】
③ 中間媒介、紹介者:例句:Tāi-tsì若無人牽線索 tsiū buē成。
教育部台語辭典【藃蟶 hiauh-than】个音檔錄了無好,有幾若位台語界朋友講:聽起來是唸 siauh-than。
我贊成伊呼音失準,應該重錄。伊咧唸 hiauh-than 个聲母 h- 个時,tíng-kiunn(上顎)佮 ē-kiunn(下顎)傷過合倚來,致使空氣經過喙空个通道个時,對 tíng-ē-kiunn 个摩擦傷大力,致使聽起來袂自然。
總--是,伊唸 hiauh-than 迄種 h 聲母音猶原佮 siau 个聲母 s無仝。伊唸 siau 个聲母 s 个時,有氣流閣較集中、強烈,咧摩擦舌尖个氣音。請比較伊:
「數單 siàu-tuann」
https://twblg.dict.edu.tw/holodict_new/result_detail.jsp?n_no=11164&curpage=2&sample=siau3&radiobutton=1&querytarget=1&limit=20&pagenum=5&rowcount=94&fbclid=IwAR0atsQzcUK10p0qq-wJ4BlDSR5drKCj3xh9LNoFzYR9EeXy86IqztyHBgQ
佮「藃蟶 hiauh-than」
https://twblg.dict.edu.tw/holodict_new/result_detail.jsp?n_no=12648&curpage=1&sample=hiauh-than&radiobutton=1&querytarget=1&limit=20&pagenum=1&rowcount=1&fbclid=IwAR26HRhBSmkKmGlFzLgkuoCL8jyzPZKRmLoRsftpwWu3lTfYg-RCLqAyk0Y
----------
詞目 圈仔
音讀 khian-á
釋義
1.掛在物體上的環扣。例:門圈仔 mn̂g khian-á(門環)、桶圈仔 tháng khian-á(桶邊的提環)。
2.一種麵粉製的食品。呈扁平狀,通常無餡。
----------
第一个義項攏唸做 khian,但是第二義項,目前台灣較濟人講 khan、khan-á,所以標音應該補添 khan 的音。
而且釋義無完整,暫時建議補充做:『糯米粉或麵粉製的一種紅色系民俗食品。呈扁平狀,上面印有成串古錢的圓圈形紋路,通常無餡。常用於拜天公、財神的供品。俗寫作「牽仔」。』
或者是將「牽仔」當做第二義項个異用字。
以上教典「檔」字只收一音,上聲 tóng,這是受台灣華語不良影響(=帶衰) 所致的唸法。
「檔」字中古音反切有平聲、去聲兩讀,並無上聲的唸法。閩台語舊韻書字典「檔」字也有陰平聲 tong、陰去聲 tòng 兩調,符合中古音,實際民間日常應用一向慣勢唸陰去聲 tòng,一直到當今電視台用台語咧講「八點檔」也是唸 peh/pueh-tiám-tòng,毋是唸 peh/pueh-tiám-tóng。
連中国普通話「檔」字也是唸去聲,像「檔案」是唸 ㄉㄤˋ ㄢˋ,毋是台灣華語 ㄉㄤˇ ㄢˋ。
台灣華語因何將「檔」錯唸做 ㄉㄤˇ 咧,拍算是將「檔」掠做是「擋 ㄉㄤˇ 」的仝音字所致。
但是台語「檔」本來就佮「擋」仝音,攏是 tòng 啊!「檔」字教典無應該採用 tóng 這號受台灣華語影響,無根據个現代走音當做唯一正音。若無,「網路」嘛愛採用 báng-lōo(蠓路)做台語正音啊!
(註:「擋」字甘字典有收 tóng、tòng 兩音,但是「擋」字咱生活口語攏講 tòng。)
阮叔伯小弟,完全無台語音韻學智識,伊嘛自自然然講 tòng-àn。「檔」字唸去聲 tòng,這是現代台語通行音,也是閩、台傳統正音,也符合中古音反切,一脈相傳,教台典無理由毋採用,煞賭強欲去配合台灣華語的走音,這毋是正確合理的台語傳承教育!
頂面教典六筆錯音應該改做:
---
1 檔 tòng
2 檔案 tòng-àn
3 高檔 ko-tòng
4 檔期 tòng-kî
5 檔名 tòng-miâ
6 存檔 tsûn-tòng
---
以下列出「檔」的字書資料,顯明「檔」字自古無唸上聲,現代閩、台語也無唸上聲。
「檔」中古音:
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都郞切,音當。
《類篇》登浪切,當去聲。
《集韻》下浪切,音讜。
「檔」閩、台舊字書:
《彙集雅俗通十五音》:「公」上去聲、「貢」字韻、「地」字頭(tòng)。
《彙音寶鑑》:1. 公一地(tong)。2. 公三地(tòng)。3. 褌七他(thn̄g)。
《廈門音新字典》:1. tong。2. tòng。3. thn̄g。
「檔」現代台語音:
《臺灣話大詞典》:tòng,例詞句:公文歸檔 kong-bûn kui-tòng、檔案 tòng-àn、檔案室 tòng-àn-sit。
《臺灣閩南語辭典》:(文) tong3, tong1 (白) thng7。例詞:檔案 tong3 an3、檔案室 tong3 an3 sik4。
「檔」現代閩南音:
《闽南方言大词典》:tɔŋ⁵。(=台羅 tòng)
《當代泉州音字彙》:dong⁵〖檔案〗dang⁵〖空檔〗。(dong⁵ = 台羅 tòng、dang⁵ = 台羅 tàng)
《閩南話漳腔辭典》:dong⁵。(=台羅 tòng)
---
詞目 往往
音讀 íng-íng
釋義 每每、經常。例:這款代誌往往會發生佇伊身上。Tsit khuán tāi-tsì íng-íng ē huat-sing tī i sin-siōng. (這種事經常發生在他的身上。)
異用字 永永
---
台語 óng-óng 就是 íng-íng,文白音的差別。台日典兩音攏有收,而且註明是同義詞,不而過伊是分寫做「往往」佮「永永」。
教典寫「往往」干焦取白音 íng-íng(閣將「永永」列做異用字),無收 óng-óng 的音,這無妥當,因為當今的台語人較濟是講 óng-óng,而且看著漢字「往往」欲唸做 íng-íng 會有心理障礙。
教典「往往」有必要補收一音 óng-óng。(但是補收 óng-óng 了後,異用字欄「永永」著愛註明是針對 íng-íng 唸法的異用字,體例上按怎處理,我無清楚。)
但是 íng-íng 會使講單字 íng,例:
俗語講,「捷看尻川,íng會一擺跋落礐。」
單字 óng 就無這種用法。
台語白話 "pùn",細漢个時,阮對即个單字詞个語感,時常指肥料(主要是用堆肥法做成个肥料)。但是教台典即字 pùn(漢字寫「糞」) 煞無收即種意思。伊干焦有:
------------------
詞目 糞 部首:米 119-11-17
音讀 pùn
釋義
1.排泄物。
2.指垃圾。例:糞埽 pùn-sò(垃圾)。
又見音 hùn
------------------
兩个義項攏是將 pùn 當做無愛挃个廢物爾爾,這若毋是受漢字束縛所致,就是都市倯寫个釋義。

例:像果子皮,䆀个菜葉仔,這著毋通當做 pùn-sò 擲㧒捔,會用得留咧做 pùn。("pùn" 是肥料,"phun" 是飼料,毋通濫做伙。)
"pùn" 毋是 "pùn-sò" !糞堆 毋是 糞埽堆 啦!
補充:
"pùn" 是多義詞,本義是大腸个排泄[siat]物,所以兩字詞 pùn-kháu(糞口)是指肛門,但是 "pùn" 單字有引申指「肥」,這佇生活中顛倒較捷用著,也有袂少包含 "pùn" 个兩字詞、多字詞是指「肥」,包括【落糞 lo̍h-pùn】、【壅糞 ìng-pùn】、【糞堆 pùn-tui】、【塗糞 thôo-pùn】、【大糞 tuā-pùn】。
不過,"pùn" 佇複合詞內底也有引申做「廢棄物」个用法。
pùn-sò 个 sò 到底是啥?若 sò 个本字確實是「埽」,按呢「埽」是 hiat-ka̍k(《說文》埽:棄也。)該hiat-ka̍k个pùn,就是廢棄物。
另外,咱看台日典个寫法,pùn-táu 伊寫做「糞斗」(閣有同義詞「糞且 pùn-tshiánn」),按呢可能比教典寫做「畚斗」較合理。因為「畚」是唸 pún,毋是唸 pùn,咱袂使得凊凊彩彩就用「一音之轉」來解說過去。"pùn-táu" 是漢文「畚」个意思,無表示 pùn 就是「畚 pún」字走音去个結果。咱講 pùn-táu 較合理个分拆是「收集 pùn 个斗」,即个 pùn 無限定指肥。
教育部台語辭典一寡佮華語同形異義个兩字詞:
1.【客人 kheh-lâng】:是客家人,毋是賓客、顧客。後者台語講【人客 lâng-kheh】。
2.【昨日 tso̍h--ji̍t】:是華語〔前天〕,毋是〔昨天〕。
3.【細膩 sè/suè-jī】:1. 小心。2. 客氣。
4.【無疑 bô-gî】:不料、想袂到,毋是華語〔無疑、無疑地〕。
5.【大家 ta-ke】:翁婿个老母。
6.【大官 ta-kuann】:翁婿个老爸。若唸 tuā-kuann 才有指官位大个儂(教台典無收著即个音義,但是方音表有收 tuā-kuann-á 是宜蘭漳腔,指翁婿个老爸。)
7.【大漢 tuā-hàn】:教台典解說:① (形) 身材高大。② (動) 長大。③ (形) 年長的。排行在先的或較年長的。教國典〔大漢〕解說:『① 身材高大的男子。② 對中國、漢代或漢族的尊稱。』
8.【倒手 tò-tshiú】:〔左手〕。比較教育部國語辭典〔倒手 ㄉㄠˇ ㄕㄡˇ〕解說:『① 從這一手換到另一手。② 貨物的轉手買賣。』
9.【正手 tsiànn-tshiú】:〔右手〕。華語〔正手〕是順方向攑球桮(球拍)个姿勢。
10.【走路 tsáu-lōo】:台語「走」是英語 run,華語〔走、走路〕是英語 walk。台語「走路」本義是佇路裡奔波,引申常用義是指犯案逃亡。
選舉新聞時常看著〔走路工〕,這台語愛講【行路工 kiânn-lōo-kang】,毋是【走路工 tsáu-lōo-kang】。
11.【見笑 kiàn-siàu】:台語「見笑」是指家己感覺慚愧,無面子;華語〔見笑〕是予儂恥笑。
12.【親情 tshin-tsiânn】:即个詞後字「情」唸白話音 tsiânn个時,是「親戚」个意思,唸文言音 tsîng 才佮華語〔親情〕仝意思。
13.【上水 tshiūnn-tsuí】:即个詞前字「上」唸 tshiūnn 个時,是華語〔汲水、打水〕个意思。佮教國典〔上水〕三个義項攏無仝:『① 河川的上游。② 船逆流而上。③ 為火車、汽船等的發動機添水。』
#台華漢字同形異義詞 歡迎補充
音讀 tshia-puânn
釋義
1.搬來搬去、換來換去,不安定的樣子。例:你真愛捙盤呢,敢會使靜一下?Lí tsin ài tshia-puânn--neh, kám ē-sái tsīng--tsi̍t-ē? (你很喜歡動來動去咧,可不可以安靜一下?)
2.反覆爭論、計較、折騰。例:小可仔代誌爾爾,敢有需要捙盤遐久?Sió-khuá-á tāi-tsì niā-niā, kám ū su-iàu tshia-puânn hiah kú? (小小事情而已,有需要爭論那麼久?)
3.善以奉承的方式與人交際。例:伊真𠢕佮人捙盤。I tsin gâu kah lâng tshia-puânn. (他擅於交際。)
近義詞 盤捙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釋義1 是抄自董忠司教授臺灣閩南語辭典的釋義,但是教典撰稿者家己「腦補」生出例句「你真愛捙盤呢,敢會使靜一下?」,而且伊華譯寫「你很喜歡動來動去咧,可不可以安靜一下?」
其實「捙盤」毋是單純指這種具體的身體動作,是較抽象的描寫,類似「大費周章」的意思,像台日典例句(照伊用字):「嫁娶車盤真費氣」、「大車盤大落氣」按呢才著。
俗語「大捙盤大落氣」的「大捙盤」是進一步引申,指婚喪喜慶的時「大張旗鼓、大事鋪張」,也有講【大捙夯 tuā-tshia-giâ】、【大鋪排 tuā-phoo-pâi】。
釋義3 是抄自陳修先生台灣話大詞典,但是這種用法我毋捌聽過,毋知各位先進有按呢用無?這種意思較捷講【盤撋 puânn-nuá】。
補充:囡仔【過動 kò-tōng】,咱口語講【捙蛆 tshia-tshi】,袂輸一尾蟲佇遐【捙跋反 tshia-pua̍h-píng】。〔動來動去、動個不停〕也有講【蟯嗤喳 ngia̍uh-tshi̍h-tshā】、【蟯蟯旋 ngia̍uh-ngia̍uh-suan】。
台語【行徙 kiânn-suá】雖然有華語〔走動〕个意思,但是主要是指「散步」,「四界行徙」就是指「四界散步、行跤花」。教典例句煞接落去寫講「敢若真無閒」,按呢意思就走爭去矣啦!
廈英大辭典 p.452 對「來行徙」有一種特別个解說:
kiâⁿ-soá, to take a walk for exercise or amusement. lâi kiâⁿ-soá, come away with me for amusement; often means, come and visit bad houses.
(「行徙」,為著運動抑是逍遣去散步行路。「來行徙」,佮我來去逍遣;時常指來去行花間。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hoguan/posts/2088154837909200
台語【卸貨 sià-huè】是將貨物俗賣出清,毋是華語〔卸貨〕,華語〔卸貨〕台語有講【落貨 lo̍h-huè】。
若是【卸俗貨】就有雙重解說:「卸+俗貨 sià sio̍k-huè」(俗貨共伊卸--出去,mài閣囤咧鎮tè);「卸俗+貨 sià-sio̍k-huè」(減價thang緊賣出去的貨)。「卸」、「卸俗」攏是動詞。閣有講「摒貨底、卸俗價」(piànn huè-té, sià-sio̍k-kè)。
這有儂理解做「削 siah」,可能是認為減價親像用刀仔將價數削予薄、削予變少,華語也有講〔削價競爭〕,但是過去的台語文獻毋是按呢寫,我的語感也毋是削。
不而過,雙方拚輸贏有講【對削 tuì-siah】,「毋免tshuah,佮伊削!」。
教典「削」第四義:
---
[動]挖苦、使人難堪、丟臉。例:削人的面子 siah lâng ê bīn-tsú(讓人家丟臉)。
---
恐驚有問題,新編華台語對照典寫「卸面子」較著。閣像【相卸 sio/sann-sià】、【卸祖公 sià tsóo-kong】、【卸世眾 sià-sì-tsìng】、【卸世卸眾 sià-sì-sià-tsìng】、【當面卸--人 tng-bīn sià--lâng】(台日典攏有!)。
高級台語詞 ka-lí-lian、ka-lí-lô、ka-lí-lian-lô
三个詞仝意思,人問咱代誌做好未?代誌進行了按怎?咱按呢應[ìn],就是欲表示猶未咧、閣早咧!也簡單講做
「ka-lô啦!」
彼種語境就是類似華語欲回答講〔八字還沒一撇呢!〕
教育部台語辭典寫做:
咖哩嗹、咖哩囉、咖哩嗹囉[ka-lí-liân-lô]
彼个「咖哩嗹囉」的「嗹」教典標音是第五聲 liân,恐驚有問題,因為三字詞 ka-lí-lian 尾字是唸本調第一聲,按呢四字詞 ka-lí-lian-lô 的第三字iá是標做第一聲就好。
教典「咖哩嗹囉」的解說佮例句:
[動]傀儡戲正式開演前連續敲打的響鑼。引申為開始。
例:未咖哩嗹囉咧。Buē ka-lí-liân-lô--leh. (八字還沒一撇呢。)
問題是「傀儡戲」一般講 ka-lé-hì,毋是 ka-lí-hì,但是 ka-lí-lian-lô 是講 lí 毋是 lé,按呢這个成語的語源敢誠實是來自「傀儡戲」?這是毋是教典牽強附會[khian-kióng hū-huē]个解說?
而且咱看舊辭典,像廈英典、台日典,閣有一寡較舊的台語文獻,ka-lí-lian-lô 本身就已經包含有否定的概念,廈英典就解說做 "not yet; not yet finished; yet distant; wide of the mark." 所以照舊底个用法,〔八字還沒一撇〕只要講 "ka-lí-lian-lô!" 就有夠矣,頭前免加「未」字。
但是現代工具冊新編華台語對照典也是佮教典仝款,頭前有否定詞,寫做「猶未佳哩連囉」,毋知是用法傳了走爭去,抑是進一步的加強講法?
總講一句,ka-lí-lian-lô 這个目今無啥人會曉講的高級台語詞,教典的標音、解說、例句攏有閣研究參詳的空間。
(註:食物名「咖哩」有人講 ka-lí,有人講 ka-lé,但是「傀儡戲」攏講 ka-lé,無講 ka-lí。另外,台灣一部份漢人將原住民叫做 ka-lé,這佮「傀儡戲」應該是無仝語源,雖然也有人共伊牽做伙來解說。)
華語名詞〔相片〕,台語有幾若款講法、唸法,一字的講法至少有 siòng、siàng、siōng 三種。若是華語動詞〔照相、拍照〕,台語閣愈濟變化,像 hip-siòng、hip-siàng、hip-siōng、hìm-siàng 等等。
教典「翕相」的標音是「hip-siòng 又唸作hip-siōng」,將兩種唸法當做是「翕相」的讀音,這是錯誤的歸併,因為講 hip-siōng 的人,其實毋是欲唸「相」字的音。
「相片」的「相」是第三聲,泉腔唸 siòng、漳腔唸 siàng,但是名詞講 siōng、動詞講 hip-siōng 的人,是欲用「像」來表示「相片」的意思,「像」才是第七聲 siōng 所對應的漢字。講 hip-siōng 的人,欲寫漢字,著寫「翕像」才著。
單字「像」表示相片,台日典就有收在內矣,是列佇第二義項,日文解說是「寫真」(名詞),例詞有「翕像、此[tsit]張像」,若是第一義項的日文解說是「像、肖像」,例詞有「形像 hîng-siōng」、「偶像 ngóo-siōng」、「佛像 pu̍t-siōng」、「拾像 khioh-siōng」。
最後彼个例詞 khioh-siōng 真心適,當時是指職業的畫人像[jîn-siōng],也就是講毋是到西洋人發明寫真機,台語才開始用「像」來指平面人像,佇早前閣用人工來「記錄」人像的時代,台語人就按呢用矣。
人工抾像,發展到機器寫真的過渡時期,有真濟人較佮意提家己抑是先人的烏白大頭像,去予抾像師傅畫做幼路的彩色油畫,穿插、姿勢、家具、背景攏會使加工予較有藝術感、古典感。了後掛踮廳頭,做囝孫後代永遠的數念。
(補充:khioh-siong7後來也指修底片,細漢个時阮兜隔壁就是翕像館,我定定看著頭家咧khioh-siong7。)
教典將 hip-siōng 當做「翕相」的又音,真無通,這會予正音主義者認定阮所講的 hip-siōng 是訛讀爾爾。
也有先進主張:「雕像、塑像的像接近[立體],若是翕相是接近[平面],若錄影[影像]算是[立體]。」
所以伊認為台語「翕像 hip-siōng」袂通,「翕相 hip-siòng/siàng」才會通。
但是咱研究台語,無應該完全遵照通用漢文的詞義思維,台語人有家己引申擴充的詞義。
我的解說觀點:人各有其「相」,「像」是人相的模仿物,無分立體抑平面。翕眾生相予伊成像,無論講做翕相抑是翕像攏是合理的造詞。
許地山(1894-1941),台南人,新文學名作家,伊攏是用北京話文創作,總是伊的文字拄著=仔也會出現台語人的詞義,像小說〈三博士〉有寫:
「(名片)後面還印上本人的銅版像:一頂外國博士帽正正地戴著,金繸子垂在兩個大眼鏡正中間,臉模倒長得不錯,看來像三十多歲的樣子。」
其中的「像」、「臉模」攏是台語思維,毋是北京話,「像」是指平面的「相片」,「臉模」是對正台語「面模」變出來的,北京話無按呢用。
留言
張貼留言